当前位置:
首页
初遇:抗拒与迷茫
罪犯李某因犯运输毒品罪,投入省第二监狱服刑。入狱以来,李某表现出强烈的抗改情绪,他无法适应改造环境,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想结束生命。李某性格敏感多疑,平时沉默寡言,拒绝与他人交流,对干警的教育也充耳不闻。
监区多次探讨李某的情况,想转化这名“问题罪犯”,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二监区副监区长张卫主动接手了李某的教育转化。他深知,要打开李某的心扉,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张卫仔细查阅了李某的档案,走访了其同监舍人员,联系了他的家人,从他的信件中查找信息,了解到李某自幼父母离异,缺乏家庭关爱,一直想在家人面前证明自己,心理失衡让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破冰:专业与耐心
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张卫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方案。第一次咨询,李某对张卫充满了戒备,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张卫明白不能急于求成,他耐心地询问引导,从李某的兴趣爱好入手。渐渐地,李某放松了警惕,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应。
四小时的咨询,张卫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着李某的诉说,用共情和理解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第二次咨询,张卫尝试引导李某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李某依然有些抗拒,但在张卫的耐心引导下,李某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倾诉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李某说父亲对他很失望,想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且入狱后无法照顾家人,他感到孤独无助,在张警官面前痛哭流涕。
两小时的咨询后,张卫觉得找到了突破口,主动联系到李某的家人,转达了李某对家人的愧疚与亏欠,希望他们能到监狱参加亲情帮教,当面给予李某鼓励和支持。
转变:信任与希望
第三次咨询,张卫针对李某的心理问题,在白板上画出思维导图,分别从自身、责任、情感、法律知识等层面为其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引导他认清自身认知偏差,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张卫说:“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自己掌控,只要积极改造,人生依然充满希望。”
七个小时的对话,张卫用专业的知识、耐心的倾听和真诚的关怀,逐渐融化了李某内心的坚冰。李某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新生:蜕变与成长
在张卫的持续关注和帮助下,李某走出了心理阴影,他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监规纪律,帮助其他罪犯解决问题,逐渐变得积极乐观。他一有时间就给父亲写信,缓和了父子关系。
一年后,李某被评为监区改造积极分子。
李某成功转化的案例,是省第二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个缩影,监狱干警用爱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引导,用专业去教育,帮助罪犯迷途知返,重新回归社会。
把罪犯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这是一代代监狱人民警察的期待,是他们日夜坚守、潜心耕耘的意义,更是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