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春风拂过,阳光洒在高墙内的操场上,八监区干警张桐站在一旁,目光扫过正在队列训练的罪犯……
三年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更没想到这份工作会让他重新认识自己。从刚入警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他的成长不仅在于经验的积累,更在于心态的蜕变。
初入监狱,张桐满怀理想,希望用智慧和耐心感化那些迷失的灵魂。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值班备勤的枯燥、罪犯的偏执、各类执法文书的制作,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他的师父老王是个老干警,脸上总是挂着一种淡然。他常常对张桐说:“小伙子,干这行得有耐心,得学会‘熬’。”可张桐却觉得,自己不是在“熬”,而是在“混”。
他不想学,也不想问。老王教他如何与罪犯沟通、观察情绪变化、应对突发情况,可张桐总是心不在焉。那些话从左耳进,右耳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毫无意义!
那是他来到监狱的第三个月,也是他辞去教师工作的第三个月。正在监舍巡查的张桐被初春的风吹得脖颈发紧,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制服领口,心里却像压了一块巨石,沉甸甸的。
走道上传来了争吵声,他心跳骤然加快,快速朝着声音传来的地方跑去,边跑边回想着师父教他的处置突发事件的流程,可脑子里竟是一片空白。颤抖的手不但没有把执法记录仪打开,反倒让它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执法记录仪掉在地上的声音在走廊里格外刺耳,几名罪犯忍不住笑出了声。张桐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弯腰捡起记录仪,手指微微颤抖……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等他到达时,师父已经控制住了现场,正不急不躁地听着罪犯说着什么,几分钟后罪犯慢慢恢复了平静。
那天晚上,张桐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回放白天执法记录仪掉落的场景。罪犯的嘲笑声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他的心里。师父的话在耳边回响:“管理罪犯,光靠制度不行,还得用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逃避——逃避责任,逃避困难……甚至逃避那个曾经满怀理想的自己。
“用心?”张桐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第二天,张桐主动找到师父请教。老王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听他说了几句心里话。人嘛,有时候就是需要有人听他说说话。”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张桐的内心。他忽然觉得,也许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也许他还能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听一个人说说话。
从那天起,张桐开始试着改变。他不再躲在师父身后,而是主动去接触罪犯,倾听他们的故事。日子依旧枯燥,可张桐的心里却渐渐有了温度。他开始明白,生活并不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直线,而是一条充满未知的曲线。而他,正走在这条曲线上,一步一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张桐把师父的话铭记于心!怎么用心呢?张桐琢磨了很久,终于明白:用心,就是要走进罪犯的内心。而最简单方式,就是谈话。谈话,像一座桥,横跨在法律的威严与人性的柔软之间,连接着两个看似对立的世界。
于是,张桐开始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对话。“最近思想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心事?”在监舍、在教室、在打饭的时候,甚至带罪犯就医的路上,他也会随口问上两句:“家里最近有来信吗?孩子还好吗?”起初,罪犯们对他充满戒备,但张桐并不着急。他知道,信任需要时间,就像冰雪需要春风才能融化。
一次,他与一名因盗窃入狱的罪犯李某聊天。李某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流。张桐没有直接问他犯罪的事,而是聊起了他的童年。
“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李某起初只是敷衍地回应,但渐渐地,他卸下了防备,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原来,他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奶奶长大,因为缺乏关爱,渐渐走上了歪路。说到动情处,李某的眼眶红了……
张桐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过去的事无法改变,但未来还在你手里。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这次谈话后,李某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他开始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习也认真了许多。张桐知道,这并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用心倾听的力量。
三年过去,张桐从“小张”变成了“张哥”,监区领导总说:“张桐积极、好学、阳光,从来不推诿扯皮,罪犯也服他管,这个小伙子,很行!”新来的干警最喜欢跟着他问:“张哥,我想问一下……”“张哥,我要找周某谈话,你觉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会比较好”“张哥……”
作为团支部书记,他积极带领团员们参加志愿服务。走进中小学,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用生动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法律的重要性,用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监狱里,他依然是罪犯口中的“张警官”。一次岗位调整后,一名罪犯得知张桐将成为他的责任警,激动地说:“张警官,我听说你又要管我了,昨晚高兴得没怎么睡着,真是太好了!”张桐感到很欣慰。
“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不仅仅是维护秩序,更是重塑灵魂。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罪犯走出迷茫,见证他们如同春天季节的破茧成蝶,迎接光明的未来。”春天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张桐来说,三年后的今天,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从迷茫走向坚定,从青涩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