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真挚地感恩和妈妈朝夕相处的狱警们的辛苦付出……谢谢您、谢谢你们!”
近期,云南监狱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对亲人改造状态转变的欣喜,以及对监狱人民警察用心用情教育改造每一名罪犯的感激。
命运的岔路口:身份转变,失去希望
王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入监之初,漫长的刑期、环境和身份的转变令年过四十的王某感到恐慌和无望,她一度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抵触改造的情况。
“那时候心里烦闷,总想哭,警官也很耐心找我谈话开导我,但就是听不进去,根本不愿面对眼前的一切……”
针对这个情况,监区警察以“亲情感化”为抓手,关注王某的日常情况,及时回应合理诉求,鼓励她“把刑期当学期”,一步一步打开她的“心结”。
裂缝里的春天:一次久违的通话
王某早年离异,入监以来,她和父亲、女儿分隔三地,相距900多公里,尽管亲情电话也能了解一些情况,但害怕女儿“报喜不报忧”的她,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
了解到这个情况,监区干警周洁联系到王某父亲所在的养老院,了解王某父亲的近况,另一方面又与王某的女儿取得联系,向王某女儿说明王某的改造近况,并促成了王某与父亲的通话。
“如果没有这次通话,我余生将活在遗憾和悔恨中,那是最后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
这次通话让王某抵触改造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尖刺的软化:“枫桥经验”的高墙实践
监区干警在将“法理情”与王某的教育改造相融合的过程中发现,王某个性强势、爱计较的情况突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钻牛角尖,引发的小违规不断,长此以往,王某的改造质量将大打折扣。
“‘枫桥经验’的引入,帮了我们大忙了。”王某责任干警祖剑说道。
面对矛盾调处,祖剑主张“矛盾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解决”“把话放在台面上说”的方式,利用开展周评议的时机,让罪犯把矛盾问题摊开来说,在说自己的初衷、讲自己的不足、听别人的建议中,学会换位思考,帮助彼此迈过心里的“坎”,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改造上。
“有理让三分”的理念,也因此慢慢在王某的心底生根发芽,小矛盾和小违规都减少了,王某的改造更稳定了。
穿透高墙的光:双向奔赴的拥抱
亲情帮教,王某改造越来越好的催化剂。
2023年中秋节前夕,王某情绪异常低落,常常偷偷抹眼泪,王某所在的分监区长高蕾及时找王某谈话了解情况。
原来,临近中秋佳节,王某想到父亲去世了,自己和女儿又各在一方,团聚遥遥无期,心里被愧疚和思念填满,难以释怀。高蕾发现,近几年来王某的女儿较少来会见,如果能让家属走进“高墙”,或许对王某的改造更有利,恰逢监狱要举办“一路有你 伴爱同行”亲情帮教活动,高蕾便动员王某积极报名。
阔别重逢的拥抱和女儿的勉励,向王某传递了亲情的力量,帮助她极大地缓解了思想的压力。
“那次帮教对我触动很大,回想起父亲去世时,警官尽心尽力联系家乡政府和妇联,帮助我和女儿处置父亲的身后事,我真正体会到了警官对我的关心和用心,我下定决心要好好改造,不让女儿担心,更不给警官添乱!”
归途有光,爱能填补一切裂缝。王某的新生故事,只是省第一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个缩影,用心用情教育改造罪犯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近年来,省第一女子监狱通过依托“一路有你 伴爱同行”亲情帮教品牌,为罪犯和家属架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用执法的“力度”和“温度”,帮助服刑罪犯走出困惑、走向新生。